Search

【第五本書】

製作這本書前後使用的大功夫,與之前的完全無法相比。寫前四本書時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第五本書】

製作這本書前後使用的大功夫,與之前的完全無法相比。寫前四本書時,是在個人狀態十分混亂,但社會相對安全的成長階段;第五本書則是製作於自己年紀漸長變得穩定,但香港社會急劇轉變的時候。2018年尾,開始寫一本關於近代香港政治史的小書,2019年年初已經完稿。後來發生了反送中,很多事情陸續演變,出版和傳媒界都有巨大震盪。因為各種原因,上一次沒有辦法印刷,現在書本已經出版。

這本書的架構和內容,用了很多時間覆檢和潤飾。簡單而言,這是一本關於香港人意識形成的歷史線索。有一些遠古事件的重新評價,例如作為百越族被秦軍征服、南越國的成立、盧亭魚人的傳說、香港遠古鹽民與宋朝的衝突、明清海禁、因為中國局勢而引發的逃港潮等等……這些隱線對於理解香港自身,需要更多重視。近代香港政治發展的部份佔一半,材料其實是交代了十多年來目睹的種種事件。為何香港如此發展?意識形態的存在,有其根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。在古今交錯、歷史與新聞之間,嘗試提供一條大路以外的解答。

第五本書並不是歷史書,但寫作時也有一種歷史學的心境。例如談到近代很多人物,是認識的,或有過節的,或支持的,其實都是一併盡量客觀處理,將他們在某個時期的歷史重要性如實展示出來。

當然現在出版也是一個特別的事,以前不是。特別是經歷網絡震盪之後,我們發現很多新聞 (即歷史的第一個素材版本) 其實可以一夜間消失,古老的方式又顯示出價值。在2021年我們做每一件事,都不免反問自己為甚麼。據說哲學問題,最終都逃不出「我是誰、我從哪裡來、我要到哪裡去」的問題,歷史以及對歷史的討論都是如此。現在人們都會想「我要到哪裡去」的問題,討論歷史的人知覺或不知覺,其實都在問「我是誰、我從哪裡來」的問題,又根據前面問題的某些答案,形成了「到哪裡去」的解答。

人們通常是因為對未來焦慮而讀史,而不盡然是因為對過去的探究熱情。因而歷史是一定的客觀,歷史意識卻是一定的主觀。這本書解讀了香港近代史,也解讀了中國人如何解讀歷史。認識自己,難於勝過世界。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間,我們一定要認識自己。

請各位在書展和書店多多支持有心又有力的山道文化出版社,以及這本書。

網購:https://hillway.boutir.com/item/%E7%9B%A7%E6%96%AF%E9%81%94%E3%80%8A%E5%A6%82%E6%B0%B4%E8%B5%B4%E5%A3%91%E2%80%94%E9%A6%99%E6%B8%AF%E6%AD%B7%E5%8F%B2%E8%88%87%E6%84%8F%E8%AD%98%E4%B9%8B%E6%B5%81%E3%80%8B


13-7-2021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盧斯達《如水赴壑——香港歷史與意識之流》

水與陸、今與昔、
魚與人互相滲雜的半真實空間,
才是「歷史」本身。

《如水赴壑》是一條理解香港的另類線索,時間線從史前時期的中國延綿至2020年代的香港,網羅了過千年來孕育着香港這「化外之地」的歷史片段。

作者又以獨到的角度,剖析中原歷史與文化的根蒂特質,讓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通達古今中港的各種人和事。

◎ 在歷史長河中,有甚麼故事建構了今天香港人的意識?
◎ 香港的社會運動趨向本土化,為何又折射着全球衝突的軌跡?
◎ 歷盡朝代更替的中國,如何保持成為跨越二千年的大一統共同體?
◎ 從屈原到金庸、張保仔到吳孟達,我們能否跳脫千年累積的觀念與迷思?

山道文化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